青海省上榜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15個項目分別為:藏族民間傳說(年保玉則傳說)、阿柔逗曲、藏族刺繡(貴南藏族刺繡)、青海藏族黑牛毛帳篷制作技藝、德都蒙古全席、尖扎達頓宴、班瑪馬尾釘線繡唐卡、化隆唐卡、藏娘唐卡、青海青稞酒傳統釀造技藝、蒙古包營造技藝、海西民間青鹽藥用技藝、尤闕療法、貴德六月廟會、蒙古族服飾。
是不是這個樣子的?;這是青海草原上的經幡;,就是把印有經文的哈達制成長條的旗狀,再高掛起來。;這類經幡有多種形式,如高掛在山口兩側,掛在樹上,掛在瑪尼堆上等。如果沒有較高的可懸掛經幡的地方,就用長木桿豎在地上,把經幡固定的桿頭,下面呈放射狀固定在地上,就成了“像帳篷一樣的旗子”了。
很多牧民依舊住帳篷,因為流動性大,住其他房屋不方便。
手抓羊肉是我國很傳統的食品,相傳它的歷史很久遠,已有近千年,一直到現在,仍然活躍在人們的餐桌上。手抓羊肉的歷史起源如下:
《說文》中說:“羊,祥也?!薄吨芏Y·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毖蛟诠艜r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侗静菥V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漫長的歲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帳篷間被牧民們食用,城市里極少見,名流視之為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
手抓羊肉真正成為馳名全國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據說,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xiāng)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掛起了“東鄉(xiāng)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時間,如萬馬奔騰,手抓羊肉的香味四處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
可以在開放的草坪區(qū)搭帳篷,備點零食
浪山,青海方言,浪就是外出游玩,浪山就是一大家子或者親朋好友相約外出去郊外山谷樹林風景好的地方游玩,通常浪山不光單純的游玩看風景,還包括野炊活動。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夏天氣候溫暖的時間比較短暫,也就每年的五月到八九月這幾個月最適合郊外游玩,人們抓緊這短暫夏天一有機會總會帶著美食到周邊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地方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一邊欣賞美麗的風景一邊享用美食,渡過美好的郊外時光。
藏族黑色的帳篷是牦牛牛毛制成的
浪山節(jié)是 甘南 藏區(qū)獨有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源于清代拉不楞寺僧侶每年春夏之交去林間的采薪習俗,“浪山”意為“采薪”,因為正逢草原花季,僧侶們采薪之余,進行一些娛樂消遣,后被民間效仿,演變成今天 甘南 藏區(qū)的“浪山節(jié)”。每年農歷6月,草肥水美,農事間歇,以村寨為單位,在草甸或山林河流旁支起帳篷,度過幾天回歸自然的逍遙日子。
牧民現在挺幸福的,國家給修的固定居住點,水電網絡都通,孩子在固定點的學校上課,只有轉場的時候帶上帳篷,生活物品,趕往夏季牧場或冬季牧場。
上一篇: 四川廣安著名旅游景點大全(廣安的旅游景點大全)
4 2
164 0
139 0
128 0